4月10日,10辆黄色的旅游专线车开进南部县升钟湖景区,来自成都的游客发出感叹:“3年前这里看不出景区的样子,没想到钓鱼赛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这一天,南部县升水镇临江坪村村民宋碧祥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骑着摩托车,背着背篓准备去集市上为游客买菜。沐浴在春风里,宋碧祥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以前我们穷得叮当响的时候,蒋省长那么关心我们,现在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他要是能再次来看看该多好啊。”
“一项体育运动改变了贫困县的面貌。”南部人如此评价,媒体人如此评价,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亦是如此评价。
革命老区变景区
升钟寺起义纪念馆翠柏掩映,鲜花怒放,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前来祭拜革命先烈。
1932年,南部县爆发了震撼全川的升钟寺起义,起义队伍建立了革命委员会,但随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而被迫转入地下斗争。1935年,革命志士与入川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为纪念革命烈士,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1983年,南部县在升钟湖景区入口处修建了升钟寺起义纪念馆。
这里虽是革命老区,但发展却相对滞后。1984年控灌200余万亩良田沃土升钟水库建起后,这里10个乡镇近10万群众逼迫就近靠后迁移,“交通难、用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成了库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以(2006)21号文件的形式,发出 “升钟水库淹没区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升钟库区扶贫开发工作 “一年启动,初见成效;二年攻坚,改变面貌;三年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南部县用3年时间解决了库区“六难”。
革命老区解决“六难”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老百姓如何增收?南部县党政领导对此牵挂于心。2009年,南部县委、县政府科学地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新思路,并确定“千里桑海、万亩湖面、核桃长廊、民俗生态”旅游业总体规划和打造国家4A级景区的目标。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如何在景区体现?升钟湖景区的特色在哪里?南部县邀请专家指点,广泛听取民意,最后将景区的特色确定在钓鱼项目上。
“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的苦干实干精神让升钟库区变成国家4A级景区。仅仅两年时间,这里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98个重点工程,新建水泥公路、生态游步道56公里,生态停车场13380平方米,休闲广场8000平方米,接待服务场所1万余平方米。修建了能容纳2万名观众的海螺剧场,新建5座游客码头。
革命老区变身景区,景区的名气大大提升。2006年7月26日在百度第一次创建“升钟湖”这一名片,如今以“升钟湖”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词条数额高达119000个。景区名气发生的“核裂变”很快发挥出“辐射”效应:游客成倍增长,大城市常有的堵车现象居然在节日期间出现在了远离都市的景区。据统计,仅春节期间,景区就接待游客5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00万元。
景区带旺人气也带给老百姓实惠,他们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1053元增加到去年底的3500元,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由2.54万人减至600余人。
心气不顺变顺畅
升水镇临江坪村山清水秀,柳绿桃红,游人不断。这个古朴与时尚相结合的村子经过两年的打造摇身变为西部最美的渔村。记者走进村民宋泽勇的渔家乐,老宋笑呵呵地正忙着给客人端茶倒水。
临江坪村曾是南部县的高产棉基地,升钟水库建成后,村民人均耕地不足0.3亩。增收乏力,宋泽勇和村民们发现了一个致富的捷径:到水库里打鱼卖,这比种棉花要来钱得多。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升钟水库被承包给一家公司养鱼后,宋泽勇和其他村民被禁止打捞鱼。一下失去生财之源,宋泽勇和村民们烧毁水库承包人的快艇并上访到省政府。上访的结果是,宋泽勇可以钓鱼,但绝对不能撒网捕捞。这意味着脱贫依然困难。宋泽勇随后效仿库区其他群众搞起了网箱养殖,每年可获利3万元左右。2008年4月,南部县为了实现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取缔了6800口网箱。宋泽勇等库区群众的生财之道再次被毁灭。宋泽勇显得有些绝望了:“难道我们就这样穷一辈子。”
2009年升钟湖钓鱼大奖赛开赛前夕,南部县84个单位(部门)结对帮扶临江坪村、龙马镇村等90多户开办渔家乐。这一年,宋泽勇赚了10万元,去年的三大钓鱼赛事搅热升钟湖景区旅游,宋泽勇家的收入达到18万元。
“现在干部爱党爱国爱民,群众懂礼、懂法、懂情。”宋泽勇谈及钓鱼运动带给自己的变化,笑容满面,满面春风:“我的体会是,景区名气大了,我们渔家乐坚持做到热情接待、饭菜可口、干净卫生、收费合理就行。”
临江坪村村民宋碧祥曾是一位小学教师,心里曾一度郁闷得很:“几乎一夜之间,我的工作就没了,我虽没上访,但是心里就是不痛快。”2009年,宋碧祥试着开办渔家乐,一年下来,他发现收入居然比原来高出了好多倍。去年,宋碧祥“召回”在外打工的宋昌明,让他开办渔家乐,当年收入10万元。钓鱼运动带给自己这么大的实惠,宋碧祥心气顺畅多了:“我天天像这样忙的话,吃不消哦。”
“现在水质好了,我还有啥话说啊。”神坝镇洛池村70多岁的农民许芝贤提起钓鱼运动带给升钟湖的变化神情激动。2007年8月2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沈叙健带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前往升钟库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沈叙健痛斥网箱养鱼。他说过去一到夏天他就和村里人到水库里游泳。库区群众搞网箱养鱼和拦河养鱼,养殖大户开始把人畜粪便、肥料、饲料等投向水库。肥水、鱼药以及鱼的排泄物等使清澈的湖水变了颜色,并出现了严重的腥味,水质急剧下降。有几次,他和其他村民到水库游泳,上岸之后,浑身发痒。他们用水库里的水清洗衣服,结果衣服穿在身上就会出现瘙痒现象。湖水不净,许芝贤心气不顺。2009年,南部县举办升钟湖钓鱼大奖赛前夕,水库沿线乡镇的山坪塘、水池发挥作用,减少了对水库的依赖,升钟湖3次泄洪更换新鲜“血液”,去年再次泄洪让湖水变清,水质变优。
“我曾春节在自家门上贴对联,发泄心中的不满。”大坪镇红光村60多岁的村民李荣训有着10年的上访经历、曾经“缠”得镇村干部见他就躲,他书写对联骂干部从不客气:公路集资电站集资医院集资学校集资,集得群众无钱可支;化肥涨价农药涨价种子涨价薄膜涨价,涨得农民无力招架。库区三年扶贫攻坚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老大难问题时也解开了李荣训心中的疙瘩。钓鱼运动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李荣训闲来无事便去景区游览一盘:“不用外出旅游,就在这里看看就可以了。”